創業≠夢想:國內的創業都在做些什麼?
2011-04-03 09:54:53 www.qncye.com 進入創業論壇
在兩個年輕人在斯坦福實驗室裡創造Yahoo! 的時候,互聯網的創業就與傳奇和夢想劃上了等號,之後的Google 和Facebook 一次又一次地讓所有人確信這一點。 它們都誕生在不起眼的大學宿舍,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世界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所以在這個創業漸成風氣的年代,你總能看到國內很多初創互聯網公司大叫“我們年輕,所以我們有夢想”,它們在招聘的時候也會特別註明應聘者一定要有“激情和夢想”。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知道別人怎麼定義“夢想”這個詞,我覺得“夢想”應該是一個很美好的東西。 它觸動你的心靈,讓你感動;它激發出你的全部熱情,而不是貪婪;它發自內心、來自於自己的反思和獨立判斷,而不是別人的煽動和灌輸。
以前我也常憧憬著去一家創業公司,那個時候我不滿大公司的臃腫和低效,痛恨他們的官僚和笨重,覺得創業公司是夢想、激情、靈活和創新的化身,它一定沒有那些大公司的毛病。 我想像著那裡的每一個員工都熱愛自己的產品,每一個人都是產品的客服,都願意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讓產品趨於完美。 後來因為一個機會,我加入了一家創業公司。 在大半年的時間裡,我看著它完全抄襲別人的產品,看著它的員工由幾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看著它空降大批高管,看著它為了吸引風投大量招聘不合格的人,看著它逐漸變得臃腫和官僚。 除了招聘和開會的時候老闆總會佯裝激動地說起“夢想”之外,它和夢想再沒有任何關係,甚至它的工程師也只有在調試的時候才願意使用自己的產品。
儘管這家公司後來順利拿到了一筆數目可觀的風投,我還是沒能說服自己在那裡繼續呆下去。 以後它可能會成功上市掙很多很多錢,不過即使那樣我也不會後悔當初的決定,因為它完全沒有那些“傳說中的”創業公司應該有的美好品質。
從那以後,我開始反思創業這件事情,想要弄清楚國內有沒有一家創業公司不是靠對金錢的渴求而是靠激情和夢想驅動,有沒有一家創業公司像當年的Google 那樣不打算做傳統型公司。
然後,你猜得很對,結果讓我非常失望。 很多創業公司的目標就是瘋狂獲取利益然後成為有成千上萬員工的大公司,所以它只希望你有發財升職的夢想,至於創新和社會責任感,對不起,那些只是手段而已,你想得太多了。
圖片由優米網原創
我所知道的互聯網創業者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公司的管理層,這類人年齡已經30多歲,在這個行業算年齡比較大了。 他們過去憑藉自己的能力在某個大公司獲得了不錯的職位,但是看到之前共事過的張三李四都出來創業而且居然還有人成功了,便開始想要有“自己的事業”,然後正好看到一些東西剛剛起步又有不錯的前景,於是就辭職出來自己創業,一般還會順手帶走一些親信員工。 另外一類就是荷爾蒙比較多的年輕人,他們剛剛畢業,有的是激情和青春,正好看到一些東西剛剛起步又有不錯的前景,於是就和幾個同學或者同事出來創業。 至於什麼東西“剛剛起步又有不錯的前景”呢? 很簡單,多留意美國那邊,看到那邊什麼東西火了直接照抄過來,然後做一些“本土化”的小改動。 以前他們把這個叫做C2C —— “Copy to China”, 後來覺得整個行業也都是這樣了,不用再自卑——“中國人最擅長模仿,能抄出來也行呀!”,所以他們現在把這個叫做“微創新”。
需要說明的是,我並不是一個反對商業的人,也不覺得賺錢有“銅臭味兒”。 在這個商業社會中,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賺錢不只是生存之必須,也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 只是如果單純掙錢,應該不能和夢想扯上關係,創業是掙錢,在一家公司打工也是掙錢,為什麼打工是“日復一日沒有心跳地生活 ”,而創業就是伴隨著激情和夢想呢? 我並不鄙視想要上市和發財的人,但與這樣的創業相比,“我長大了要做一個科學家”更配得上稱之為夢想。
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個彩票站,這個彩票站和城鎮各處可見的彩票站不一樣,它有一個很吸引人的地方:中獎率高那麼一點兒。 所以有很多人就組團分別向這個彩票站進發,他們鬥志昂揚,激動得面紅耳赤,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為他們歡呼,“看,我們要不畏艱難地去買彩票了!”。
這些願意踏遍千山萬水去買彩票的人,也不過只是一群買彩票的人。 我一點兒也不懷疑他們可以中獎,但我懷疑他們是否真正有夢想。 他們或許可以稱之為“淘金者”,但是絕對不配叫做“夢想家”。
本來渴望通過創業獲取更多的金錢和更高的社會地位是一件無可厚非的事情,也是一種很正當的手段,但是希望那些只為了上市和撈錢的創業公司不要總用“激情”煽動別人,拿“夢想”來美化自己。 這對於公司來說只是一種策略和手段,但對於一些真正有夢想的人來說就是欺騙。 你們並不需要真正有夢想的人,你們需要的是為了掙大錢什麼事都願意做的人,真正有夢想的人也不會認同你們的理念,所以何必浪費彼此的時間呢? 而且很多人加入創業公司的時候都幻想自己是公司的“主人”,以後成功了可以得到很多,但事實上很多創業公司其實只屬於最初的那幾個創始人,所有後來加入的都會被當作“打工者”而不是“合作者”,你能不能得到他們許諾給你的東西全憑創始人的人品。 你可曾聽說過一句話叫做“一將功成萬骨骷”?
現在創業開始成為一種潮流,越來越多的行業領袖和業界名人都鼓勵大家去創業,歷數小公司的好處和大公司的缺陷,事實上他們舉的迷人的例子基本都是國外的公司,國內那些小公司可能並不是他們說的那樣好,甚至比大公司還要差。 很多大公司因為品牌和更大的利益還會有所忌憚,小公司就百無禁忌了,發垃圾郵件、到網上到處散播鏈接做SEO和濫用用戶資料這樣的事情很多小公司應該都做過。
另外,因為中國的環境特殊,出現了騰訊和百度這樣的壟斷巨頭,按照很多人的說法,這“極大地扼殺了中國互聯網的創新”。 這樣的巨頭的確應該受到譴責和約束,但很多創業公司自己的產品不好用,背地裡也沒有少干了壞事,為什麼指責騰訊和百度的時候就忽然變成了理想和創新的化身呢? 毫無商業道德地把用戶桌面當戰場的3Q大戰就不用說了,像互動百科這種和百度百科一樣無視知識產權抄襲了很多別人內容的網站,現在居然也“滿懷激情”地打著“維護行業環境的旗號”出來博取同情,真是恬不知恥。
你或許會說:“並不是所有的創業公司都是這樣。” 是的,我並不想打擊那些創業者,也沒有在所有的創業公司都呆過。 但是現在很多創業公司都在拼命比賽誰可以更快山寨出國外的產品 ,大部分人根本沒考慮過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 大學生們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找工作的時候只看哪裡錢多有前景。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一個員工會對公司抄襲來的產品會有多少熱愛,又有多少創業夢想經得起反思和推敲呢? 本來創業應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中國毫無社會責任感的互聯網企業已經夠多了,我們不需要再有另外一家。
在互聯網行業呆得越久,越發現這個行業的表裡不一,看上去是個充滿理想主義、承載著創新和自由的新興行業,其實是披著光鮮外衣的傳統行業,甚至很多地方還不如傳統行業。 很多創業公司都只想著山寨國外的產品,然後又暗暗祈禱百度騰訊不要山寨同樣的東西,他們對自己做的東西缺乏真正的熱情,看不到國外很多簡單的idea 下面更本質的東西,只幻想著以後公司規模可以達到多少人,什麼時候可以上市。 有人賣煎餅開小店也是創業,沒有見他們自戀得覺得自己做了多麼了不起的事情,為什麼同樣只為了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就覺得自己是激動人心的呢? 有些憑藉一點兒機遇成功的公司,連創造第二個成功產品的能力都沒有,就算每個月賺1 個億也不過是在糊口而已。 這樣的公司除了創造了一些就業機會之外,我看不到它任何存在的價值,它有什麼資格談論夢想呢?
記得在上中學的時候就經常看到一些書上說“中國的經濟發展依靠的是廉價勞動力,中國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是價格而不是價值,我們的創新能力和歐美有著巨大的差距,所以整個社會都在向創新和價值轉型”。 十年過去了,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無數大學生都進入了社會,在獲取信息方面和西方的差距也越來越小,但我們依然看不到創新的井噴。 與之相反,越來越多的尖端人才想要去做公務員,就連互聯網這種本該充滿活力的行業也還是在依靠廉價勞動力和用來自慰的“微創新”。
那些真正追求美好事物不甘平庸的夢想家們,那些不願意忍受當前污濁空氣想要顛覆傳統的“反派角色”們,你們在哪裡呢?
其實不用我多說,有兩年互聯網從業經驗的人應該都知道互聯網創業公司是怎麼一回事,就算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過也應該聽過一些故事 。 他們已經看清了現實,選擇創業一般都是為了快點兒掙錢,心裡很清楚“夢想”什麼的不過是外交辭令。 但是,有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應該還是心懷夢想的,他們很容易被煽動,很可能還沒有來得及想清楚就腦子一熱跟著創業去了。
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會影響到你對社會的認識和對未來的看法,如果進了一家糟糕的創業公司,可能會讓你對創業這件本來美好的事情形成錯誤的認識,以後絕對不會再選擇去創業。 而且在工作之前一個人很難有獨處的機會,上課的時候有同學,下課了有室友,回家了有父母。 工作之後你才真正開始獨立,才有機會學習和自己相處,而只有經歷過獨處你才可以真正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與其一畢業就跟著一幫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的人瞎混,忙得連思考的時間都沒有,不如先花一點時間好好認識一下自己,等確定自己內心真正想要什麼的時候再出來創業。 那個時候你的夢想還在,也會更加堅定,就更有可能給這個烏煙瘴氣的行業帶來一點兒新鮮空氣。
留言列表